靜坐功候之探討與何謂三度功



靜坐功候之探討:

〈註一〉六祖壇經:

師云:世人自色身是城,眼耳鼻舌是門,外有五門,內有意門,心是地,性是王,王居心地上,性在王在,性去王無,性在身心存,性去身心壞。佛向性中作,莫向身外求。自性迷即眾生,自性覺即是佛。自性外照六門清淨,能破六欲諸天。自性內照,三毒即除。內外明徹,不異西方。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。〈直心:誠實之心念與行為也〉。又外離相為禪〈靜思維〉,內不亂為定。外若著相,內心即亂。外若離相,心即不亂。本性自淨自定。只為見境思境即亂,若見諸境心不亂者,是真定也。外離相為禪〈靜思維〉,內不亂為定。外禪內定,是為禪定。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,自修自行,自成佛道。大曇加註

〈註二〉六祖壇經:

善知識,真如自性起念,六根雖有見聞覺知,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。故云:能善分別諸法相,止於第一義而不動。大曇加註


〈註三〉六祖壇經 第一品般若三昧:

般若三昧即是無念。何名無念?若見一切法,心不染著,是為無念。用即遍一切處,亦不著一切處。但淨本心,使六識出六門,於六塵中無染無雜,來去自由,通用無滯,即是般若三昧,自在解脫,名無念行。若百物不思,當令念絕,即是法縛,即名邊見。善知識,悟無念法者,萬法盡通。悟無念法者,見諸佛境界。悟無念法者,至佛地位。大曇加註

(二)任督相通:即小周天。此時一般稱之出幽入明,謂之自明。
真經曰:「會脈通於黑?,黑?一通,自能收明出冥。不昏不沉,不塞一滯,所以二度功成。三度必經之途也。」先天「乾坤定位」,十月胎足。因啼一聲,先天氣收,後天氣接,前失中爻之陽而成離。所以離中虛,無也。名曰汞。坤得乾宮之陽而成坎,所以坎中滿,有也。名曰鉛。因此後天要返回先天,必須「抽坎填離」,又稱鉛汞相頭,龍虎合抱。
?(乾)?(坤)先天 →轉變為 ?(離)?(坎)後天。
?(離)?(坎)後天 →返回為 ?(乾)?(坤)先天。
抽坎中之一陽,填離之一陰,變乾坤,一陰一陽謂之道。任脈為陰脈之總綱,督脈為全身陽脈之總匯。經由兩脈相通,上下前後皆相通。此時為「七輪八轉」之開端,近道矣!此時帶脈尚未全開通。
變化:
督道一般稱河車之路。通督道又稱平河車(即前後相交)。初通之時,氣從尾閭衝出,有痛亦有不痛者,有感覺亦有不感覺者。以晚修嘉光之體驗,像衝天炮似的,三秒鐘七經流轉一圈。督道兩旁有兩道由氣海而上,為坎水上升之內象(可參人身八卦之說明)。火候至此,不能不知何謂七經八脈?因任督通,氣所走之路線是遵循七經之路徑。以下說明之。


以下為任督通後,七經輪轉七匯之路徑,為晚修嘉光實功過程,簡明途述如下,以供先進同修參考。
任脈(舌尖)>經重樓(兩衝俯任脈而下)>至中極 > 分行至陽蹻(前三腳趾 )> 接陰蹻而上(後兩腳趾)> 于會陰交合 > 接督道尾閭(?)> 而上天柱後 >分行陰維(後兩手指)>接陽維(前三手指 )> 交合於風府 > 過元頂> 至上? > 經鵲橋與任脈相交(舌尖抵著上? )。【註】:以任督為界,左邊之氣大於右邊。是否就是男左女右之意。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真經曰:「耳中之聲。自黑潭而朝絳宮者。在體有聲而無聲。出體無聲而有聲。七輪八轉。 聚聲成。是為聲空。」
奧義云:「耳所聞聲多。多至若干種。」可聽見息啄聲,似同靜到極點,大地的聲響,尖尖的像蟲的叫聲,感覺較遠。初聞之時,還以為是大地蟲叫聲,為第一種聲。在後腦勺像火爐之聲,難怪古人有安爐立頂之詞,是為第二種聲。此為 聚成聲(由督道而來)。 三田合一時,上田嗡嗡作響,此時由督道而來之聲,如火爐之聲已漸消失,則為第三種聲。(此為嘉光靜坐過程之體驗)


心印經曰:「綿綿不絕。固蒂深根。」覺真子曰:「綿綿者。常也。不絕者。真息相聚。常往來而無間斷也。此乃是三關已開(此時穴道會痛)。九竅通達。百脈朝宗。週運無停。藥不採而自生。法不舉而自舉。神不交而自交。火候純熟。無有間斷。纔有綿綿不絕。虎嘯龍吟之象。」
變化:
經由督道,將在下丹田練精化氣,所產生之氣自黑潭而朝絳宮,下注入中丹田(黃庭宮),結成聖胎。此即氣胞有存也。悟真篇云:「三家(精、氣、神)相見結嬰兒。嬰兒太乙含精氣。十月胎完入聖基。此嬰兒奼女乃五氣攢族而成之。可說是陰陽丹、八卦丹、太極丹、氣團丹。在此再煉氣化神即可。」
所謂海潮結丹,乃是陰陽二氣達到各半平衡,凝結成丹之自然現象。




(五)三花(華)聚頂:
此階段心水輪不再轉,形成四合 三升 之象。四合者,四陰卦四陽卦相合。 三升 者,三田合一,下田、中田之氣均逆流而上,聚集於上田。頭頂現出三輪,再合而為一,此為大周天。
此時,亦是七通之時,七徑通一,七竅同時並用。而無偏著於一之弊。真 充滿元頂(頭部,此時氣已變溫)。
真經曰:「所謂尖者。尖吾氣也。尖吾體也。氣尖而後七通。七通而後陰目開。陰目開而後陽體回。陽體回而後真 上披天目。」
眉註定疑云:「七通初度工夫也。惟至陰目開時。則初度又進一度。陰目何在?見虛白而一練下垂氣海。即是陰目開處。人能虛心內含。不滯於一方。即得七通。」

(四)五氣上朝:
變化:五臟六腑之氣,形成八卦,交於百會穴。經由心水輪(任督一輪)貫入玄關之竅(陰目)。將氣帶入上丹田(泥丸宮),神居之處。形成大、小周天在此相交合之內象。真經之尖披離合,即大小周天相交之分。尖在後,披在前,尖披離則為小周天。尖披合則為大周天三田合一之象。
真經曰:「乾元開始。陰陽闢闔。」所謂乾離坤合,即是乾離為一放萬彌,坤合為萬收一歸。坤合之後,只剩乾,此正是純陽 一成胞。也可以如此解說,中田為坤腹,由此時五氣上朝,乾首守之(不動),坤逆上交合乾,即鎮乾轉坤,乾守坤合也。
何謂三花聚頂?
神空於下焦(下丹田),則精中現鉛花,古稱謂鉛花開(人花開)。
神空於中焦(中丹田),則氣中現銀花,古稱謂銀花開(地花開)。
神空於上焦(上丹田),則神中現金花,古稱謂金花開(天花開)。





正經註云:「胞為Ο形(橢圓形 ), 胞即真 虛凝成Ο形之体。」
何謂功候至此可以定游、飛昇?
按未集經髓卷三第四節云:「任督既通。大丹可養。養丹於轉。即云定游。游而後定。定後亦游。定與游相運相止。然後大周天之轉。則離飛升之期不遠已。」
達摩佛曰:「終步之坐。即定游也。則吾身之?氣。可與天地以外之?氣相接。則至清者必無所阻。而遨遊於三千大千世界已。」


(一) 熱:氣源發動,第一個現象便是發熱。
(二)癢:氣在皮膚上流動,好像有螞蟻在走動(靜坐初期),這是氣運行現象。
(三)酸痛:鬆氣以會脈,因七經八脈阻塞不通,打通初期之現象。有病氣或曾經受傷的部位特別敏感。氣通暢後就不痛了。
(四)脹、麻:此為精氣充滿、彀之現象,乃盈滿之意。
(五)刺:真?尖焉。

(二) 六層候之簡易說明:

1. 水火相濟 下丹田(氣穴),煉精化氣,鉛花(人花) 皇極

2. 任督相通(小周天)化形結孕(氣包有存) 中丹田(黃庭宮),煉氣化神,銀花(地花)太極五氣上朝(大、小周天相交)           

3. 三花(華)聚頂(大周天)上丹田(泥丸宮),煉神還虛,金花(天花)    無極

4. 五氣朝元(氣一成胞)

摘自:【平安書苑】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管嘉駿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